指纹,“物证之首”有误差

文章正文
发布时间:2024-08-28 21:06

 如今,指纹鉴定已经是犯罪学科中最重要的学科。有的教科书将指纹鉴定称为“现代犯罪识别的支柱”,很多人把它称为“物证之首”,甚至认为一旦在法庭上摆出了指纹证据,真相立见分晓。

  然而,随着新技术的发展,指纹鉴定的科学性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美国最高科学机构国家科学院去年9月发布的官方报告中,指纹成了首要讨论对象,报告要求加强指纹鉴定的精确性。今年2月,美国司法部也介入,要求美国的科研机构对指纹分析的准确率和误差率进行重新调查。指纹证据,无论是作为一门科学,还是“物证之首”的侦查手段,在标准化、方法论、以及技术水平各方面,都正在经历一场不小的洗礼。

 

  1调查实例

  鉴定有误造“冤案”

  2004年3月11日,西班牙马德里的城铁受到爆炸袭击。警方在现场采集到一个不完整的指纹。两个月后,美国联邦调查局(FBI)逮捕了一个叫梅菲尔德的人。警方宣布其指纹与爆炸案现场指纹相符。又过了半个多月,西班牙警方逮捕了另一名疑犯,这名疑犯的指纹与现场指纹更吻合。FBI不得不承认他们在此前的分析中出现了多处误差,并释放了梅菲尔德。

  这是指纹鉴定史上最知名的“误报”错案。按照目前的指纹鉴定标准,当犯罪现场留下的指纹与犯罪嫌疑人的指纹匹配的时候,会现场出现两种结果:相符或不符,但是当把误差的概念包含进去的时候,误报或漏报就出现了。

 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科学家做了实验,让不同的指纹鉴定者重做自己曾做过的鉴定。参加测试的五个人中,有三个人得到了与此前不同的结果。实验认为,环境因素可能造成鉴定者对指纹做出不同的主观解释。而1995年,国际鉴定协会对指纹鉴定进行调查实验,在156个鉴定人员中,只有44%的人拿到了满分。

  去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报告,将指纹列为首要调查学科。今年3月,美国司法部斥资展开大规模指纹误差率的调查。美国标准化技术部也展开了一项研究,分析“人为因素”在指纹鉴定中的作用,及其导致的误差到底会有多大。“这是第一次对指纹鉴定犯罪学进行的如此全面的调查。”该项目执行主席豪克(Max Houck)在接受本报记者邮件采访时说。

 

  2理论基础

  每个指纹都是独特的?

  “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”,这句话人所皆知,也是整个指纹鉴定技术最重要的基本设定。指纹不会遗传,在胚胎时期就形成,在每个个体的天生基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下,每个人形成了特有的固定的指纹模式和特征,并伴随其一生。

  1892年,达尔文的表兄高尔顿出版了专著《指纹》。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话:“在640亿人中才能找到一对特征完全相同的指纹。”事实上,科学家的确还没有发现不同的人拥有同样指纹的情况。有科学家对这个概率进行重新计算,虽然结果不同,但概率都几乎为零。

  但“人各不同”是绝对真理吗?事实上,它并未真正地被证实过。豪克表示,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不同人指纹重复的例子,但即使把一个世纪里的所有指纹案例加起来作为样本,就总数比较而言依然太小了。

  不过,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教授赵成文指出,科学本身就不是绝对的。“人各不同”应看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,但作为学科的基本前提不能动摇。他强调说:“技术本身没有错,但做鉴定的人有可能会看错,把相似看成相同。”

 

  3判别过程

  通用方法存在问题

  现在,刑侦科学界发展出一整套科学方法。

  首先,鉴定人员要将指纹分类。分类可以很快地排除疑犯,确定接下来的鉴定方向。在类别相符的前提下,再对指纹的细节特征进行分析,每条独立的乳突线按顺时针方向有起、止点,分叉或合并的线条又有分歧点、结合点。“一枚指纹有100多个细节特征。出现越少的细节特征,价值就越高。”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科学技术系主任罗亚平说。

  其次是比较,专家们或将现场指纹和指纹库中的数据对比。这个步骤已经实现自动化。电脑识别或挑选之后,再通过专家人眼验证,在最后的“鉴定”中,鉴定专家会给出“相符”、“不符”或“不确定”的结论。按照指纹的完整和清晰程度,通常符合8到16个特征点之后,鉴定人员就可以得出是否匹配的结论。尽管完整的指纹几乎不会出现重复的情况,但局部的指纹特征就较容易相符,而犯罪现场得到的大部分指纹都不完整。

  如果两个指纹中很多特征点都相符,只存在一个差异点,那么这个差异点可能会被一些鉴定人员忽视,出现错误鉴定。“差异点要看是否能够被解释,有可能由于动态、疤痕等原因产生变化。”赵成文说。在中国,可以作为法庭证据的鉴定书中对于指纹相配只能有两个答案:是或否,如果鉴定人员没法判定指纹是否同一,则无法作为证据。现在有人呼吁将指纹鉴定结论从“是非”答案变成概率。但怎样的概率,95%还是99%,才能让法官得以判案呢?

 

  4人为“误差”

  还需要统计学研究

  指纹鉴定者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,拥有丰富的经验,但这并非说鉴定人员就一定能得出100%准确的结果。罗亚平指出,如果真要计算误差率,必须建立在大规模统计基础上。她强调说:“指纹鉴定学科本身是准确的,但因为人为的因素,导致在个别案例中出现鉴定错误,但并非学科本身的科学基础造成。”豪克也表示,在目前,用“准确率”这个词更合适。事实上,指纹鉴定的准确率还是很高的。

  美国已经展开了大规模的从统计学角度调查指纹鉴定“误差率”的科研项目,意味着将有更多的科研经费和精力投入到指纹鉴定中去。调查指纹鉴定的“误差率”或准确率,是一个“向前看”,而不是“向后看”的行动。最终的目的,并非要否认指纹鉴定的科学性,而是在改善科研标准化、增强理论支持、提高鉴定人员水平等方面让这门科学变得更科学。

  “物证之首”的指纹鉴定,正在迈进一场前所未有的科学洗礼。挑战不等于否定,并不意味着这门技术将被遗弃,相反,经历了科研风暴的指纹鉴定可能会变得更可靠,更强大。

首页
评论
分享
Top